近日,工信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指出了新階段我國環保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到2025年,環保裝備制造行業技術水平明顯提升,一批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短板技術裝備取得突破,高效低碳環保技術裝備產品供給能力顯著提升,充分滿足重大環境治理需求。行業綜合實力持續增強,核心競爭力穩步提高,打造若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一批細分領域的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環保裝備制造業產值力爭達到 1.3萬億元。
為了更好完成主要目標,《行動計劃》在科技創新、產品供給、產業結構、發展模式四個方面制定了四大行動。
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補短板”行動
《行動計劃》聚焦“十四五”期間環境治理需求,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非電行業多污染物處置、海洋污染治理等領域,開展重大技術裝備聯合攻關。聚焦長期存在的環境污染治理難點問題,攻克一系列卡脖子問題,加快環境污染治理專用物質的研發。聚焦新污染物治理、監測、溯源等,抓緊部署前沿技術裝備研究。
《行動計劃》強調,要推進共性技術平臺建設。加大對創新資源的整合力度,在京津冀及周邊、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黃河流域、成渝等區域建立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新型創新平臺,為前瞻性技術研發提供支撐。
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支持研發、制造、使用單位或園區合作建立重大環保技術裝備創新基地,搭建產品研制放大、熟化及產業化之間的橋梁。
產品供給能力增強“鍛長板”行動
要加快先進裝備推廣。定期制修訂《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目錄》,編制供需對接指南,搭建裝備制造企業與需求用戶的有效對接平臺。在大氣治理領域,重點推廣非電行業超低排放和揮發性有機物處理等先進技術裝備,為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提供支撐。加強管理污水治理領域,為水環境整體改善提升提供保障。在固體廢物處理處置領域,重點推廣無害化資源化利用技術裝備。在環境監測儀器領域,重點提升高端環境監測儀器的自主創新供給能力
提升產品質量品牌。發揮標準對質量提升的支撐與引領作用,加快建立完善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推動環保裝備標準化、系列化、成套化。組織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圍繞重點細分領域典型產品,支持企業對標達標,瞄準先進國際標桿進行技術改造,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帶動產品升級換代,促進全行業產品質量提升。
產業結構調整“聚優勢”行動
升級產品結構。依法依規淘汰高耗能、低效率落后產品,拓展新產品細分領域,推進非標產品標準化,提升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比重,推動產品向高效低碳轉變,形成差異化、精準化產品供給,解決行業內部結構性產能過剩問題。引導企業從設計制造單一污染物治理技術裝備向多污染物協同治理轉變。推動龍頭企業從提供單一領域環保技術裝備,向多領域“產品+服務”供給轉變,提供一體化綜合治理解決方案,滿足重點區域、流域系統治理需求。
發展產業集群。根據各地產業結構特征,統籌規劃環保裝備制造業布局,引導區域間差異化發展,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鼓勵產業基礎好、集聚特征突出的地區,優化產業鏈布局,集聚創新要素資源,按照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要求創建一批環保裝備產業集聚區。
發展模式轉型“蓄后勢”行動
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深入推進 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環保裝備設計制造、污染治理和環境監測等過程中的應用。加快污染物監測治理遠程智能控制系統平臺的開發應用,深入挖掘污染物遠程監控數據,創造大數據價值,提升運維水平和治污效率,降低治理成本。完善環保裝備數字化智能化標準體系,建設一批模塊化污水處理裝備等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穩步提高大氣治理、污水治理、固廢處理等領域技術裝備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促進綠色低碳轉型。引導污水處理、流域監測利用光伏、太陽能、沼氣熱聯發電,推廣高能效比的水源熱泵等技術,實現清潔能源替代,減少污染治理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鼓勵環保治理長流程工藝向短流程工藝改進,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鼓勵企業運用綠色設計方法和工具,提高污染治理綠色化水平。在大氣治理、污水治理、垃圾處理過程中通過工藝技術過程的改進,實現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N2O)等溫室氣體的抑制、分解、捕捉,研發應用減少污染治理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的工藝技術。